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内圈交易(Inner Circle Trading,简称ICT)是一种交易方法论,它阐述了如何判断大型机构投资者(或称“聪明资金”)的交易行为,并构建结构化的交易策略。该方法论包含诸多概念,使交易者能够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识别并追踪机构市场参与者。本文将探讨ICT的核心概念,并解释交易者通常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优化方向性判断、识别流动性目标并制定交易策略。
ICT,即内圈交易法,是由迈克尔·J·哈德尔斯顿(Michael J. Huddleston)开发的一种基于价格的交易方法,旨在解读市场中的机构行为。该方法专注于识别银行和大型基金(即所谓的“聪明资金”)的入场、出场和流动性目标。交易者在外汇、指数和大宗商品交易中运用ICT,主要应用于日内图表(例如1分钟至1小时图表),并在构建方向性判断时也会使用更高时间框架的图表。
这种方法将价格分解为结构、流动性和失衡三个方面。它教会交易者识别市场止损点、动能转变点以及价格在再次波动前经常回落的区域。ICT 不依赖指标,而是着重分析原始价格行为和机构订单流形成的周期性模式。这使其成为分析短期和中期价格走势的一种结构化方法。
Inner Circle Trading 由 Michael J. Huddleston 创建,他被誉为“Inner Circle Trader”。Huddleston 是一位在线教育家,通过教授机构式的价格行为分析方法,积累了大量追随者。多年来,Huddleston 创作了大量资料,包括指导项目和公开课程,这些资料塑造了交易员如今与 Inner Circle Trading 相关的术语。他的著作已成为研究外汇市场流动性、结构和机构行为的重要参考资料。
内圈交易法与传统方法不同,它侧重于解读机构订单流,而非对指标做出反应。这种方法将图表简化为结构、流动性和不平衡,为交易者提供了一种更以价格为导向的市场分析方式。主要区别包括:
内圈交易概念是一系列价格行为工具,用于解释机构交易者如何影响市场。这些概念涵盖结构分析,包括结构突破(BOS)、特征转变(CHoCH)等概念;流动性分析,例如通过资金池、资金扫款和资金工程等方式实现的流动性;以及订单块分析,这些订单块显示了主要参与者下单的位置。此外,它还涉及公允价值缺口、基于回调构建的最佳交易入场点,以及与特定交易时段相关的死区。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于解读日内和更高时间框架的价格行为。
下面我们解释了这些基本的ICT交易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您可以参考FXOpen的TickTrader平台进行操作。
在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市场结构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可以通过市场高低起伏的模式来识别市场走向。在市场结构中,关键的结构性事件被划分为不同的运动模式:结构断裂(BOS)、性质转变(CHoCH)和市场结构转换(MSS)。

市场结构描述了价格如何经历一系列高点和低点。它显示了市场是呈上升趋势、下降趋势还是区间震荡,并为交易者提供清晰的当前走势判断。在信息通信技术(ICT)中,市场结构是解读价格走势背后意图的基础,也是判断趋势何时加强、减弱或开始反转的关键。
具体而言,上升趋势中,价格结构以一系列更高的高点和更高的低点为特征;下降趋势中,价格结构则以一系列更低的高点和更低的低点为特征。这种序列模式能够直观地反映市场情绪和动能。
重要的是,市场趋势具有分形特征,会在不同的尺度或时间框架内复制相似的模式。例如,在短期内看似下跌的趋势,可能仅仅是更大上涨趋势中的一个调整阶段。理解这种分形特性有助于交易者在不同的交易周期内调整策略,以适应当前的趋势。
结构突破是指价格突破当前市场趋势的关键转折点,从而确认当前市场方向的延续。

“特征转变”概念反映了趋势可能发生的变化。当价格突破支撑当前趋势的摆动点时,就会出现特征转变,这标志着趋势控制权的首次重大转移。在上升趋势中,当价格未能创出新高,且收盘价低于此前支撑趋势的最近一个摆动低点时,就会形成特征转变。在下降趋势中,当价格未能创出新低,且收盘价高于最近的支撑性摆动高点时,就会形成特征转变。
识别 CHoCH 可以帮助交易者识别市场动能何时发生转变,这对于调整仓位以利用或抵御新趋势至关重要。

市场结构转变是指市场发生的重大变化,可能扰乱现有趋势。这种类型的市场结构转变通常表现为价格急剧移动(位移)突破关键结构水平,例如上升趋势中的更高低点或下降趋势中的更低高点。
这些变化可能预示着市场动态的深刻转变,剧烈波动往往先于新的持续趋势出现。识别出市场稳定信号(MSS)能够帮助交易者重新评估当前的交易偏好,并根据其清晰的信号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趋势。
订单块是信息通信技术交易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能帮助我们洞察价格可能因大型市场参与者的大量买卖意向而出现剧烈波动的潜在区域。需要注意的是,订单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常规订单块、突破订单块和缓解订单块。

常规订单块是价格图表上代表买入(需求区)或卖出(供应区)活动集中的区域。
看涨订单块出现在价格下跌行情中,标志着大幅上涨行情到来之前的最后一次抛售。相反,看跌订单块则出现在上升趋势中,标志着价格大幅下跌行情到来之前的最后一次买入。
在信息通信技术(ICT)交易策略中,订单块被视为反转区域。因此,如果价格在BOS上涨后再次触及看涨订单块,则假定该订单块将守住,并引发反转,从而创出新的高点。

当价格使原本在趋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应该有效的订单块失效时,就会形成突破性阻塞。这种形态表明流动性已被吸收(推动价格突破订单块),并且趋势可能正在转变。
例如,在上升趋势中,如果价格创出新高后又跌破之前的更高低点,那么低点上方的多头订单块就变成了突破块。突破块可能预示着新趋势的展开,并引发价格反转;这与支撑位变为阻力位以及阻力位变为支撑位的概念类似。

当机构投资者下单以抵消(“缓解”)先前不利于他们的头寸所造成的损失时,就会出现缓解性交易障碍。
它通常在以下情况下形成:
当价格回落至强劲上涨前的最后一根下跌K线时,便形成看涨的止损位,这使得机构能够止损之前的亏损空头头寸并重新开始买入。如果价格从这根K线向上反弹,则预示着看涨订单流的延续。
看跌缓解阻力位则相反:价格在大幅下跌之前重新回到最后一个上涨蜡烛图,机构投资者会止损买入并重新做空,而看跌反应则确认下跌趋势的延续(如上例所示)。
流动性是指价格图表上交易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通常以止损单为标志。信息通信技术(ICT)方法论中的流动性概念包括:买方流动性、卖方流动性、流动性抢占和诱导性交易。

买方流动性通常位于近期高点上方,那里可能聚集着大量卖空交易者的止损单。相反,卖方流动性则位于近期低点下方,那里聚集着大量卖空交易者的止损单。当价格触及这些区域时,触发止损单可能导致价格反转,从而形成潜在的支撑位或阻力位。

当价格迅速飙升至高密度订单区域,触发止损单后价格反转时,就会发生流动性抢占。在信息通信技术(ICT)理论中,这种行为通常是由大型交易者精心策划的,他们旨在利用订单激增的机会,以最小的滑点执行大额交易。这是一种策略性举措,可以暂时改变价格动能,通常只持续足够触发止损单,然后市场方向就会反转。

诱导性交易是一种特殊的流动性攫取手段,它会触发止损单,并吸引其他交易者入场。它通常表现为价格的峰值或谷值,通常出现在流动性充裕的区域,处于大趋势中的小幅反向波动之中。诱导性交易是由精明的资金精心设计的,旨在制造趋势反转的假象,诱使散户大量涌入,朝着错误的方向进行交易。一旦散户入场,价格就会迅速反转,重新回到原有的大趋势上。
在内圈交易方法论中,两种特定类型的急剧趋势运动预示着市场动态的重大转变:公允价值缺口和位移。

公允价值缺口是指由于价格快速剧烈波动而导致的市场价格失衡,即市场跳过了通常会成交的价格区间。当三根K线序列中出现中间K线的实体和影线与两侧K线的影线不重叠时,就会形成公允价值缺口。这表明价格单向波动过快,以至于该区间内没有发生交易。
公允价值缺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表明图表上的某些区域,价格可能会回落以“填补”缺口,从而建立均衡,通常是在遇到订单块之前。

流动性空位(也称价格震荡)的特点是价格突然剧烈波动,缺乏震荡间期常见的平稳交易活动。它们本质上是公允价值缺口的放大版,通常跨越多个K线和公允价值缺口,表明买卖订单之间的不平衡加剧。
除了这些信息通信技术概念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小众组成部分。这些包括杀伤区、最佳交易入场点和平衡价格区间。
“杀伤区”指的是交易日中由于主要金融中心开市或关市而导致市场活动显著增加的特定时段。这些时段往往会根据成交量和波动性的增加,为价格走势定下基调:


最优交易入场点(OTE)是一种内圈交易策略,它利用斐波那契回撤位来确定入场点。在诱使价格移动(留下斐波那契波动幅度)之后,交易者使用斐波那契回撤工具来精确定位入场区域。
第一个入场点设在引发价格变动的主要高点或低点,第二个入场点设在随后形成的下一个重要波动高点或低点。例如,在下跌行情中,初始入场点设在价格变动前的波动高点,后续入场点设在新的波动低点。交易者通常会在61.8%至78.6%的回撤位附近寻找入场机会。

均衡价格区间是指价格来回波动、重新平衡先前失衡状态的区域。相反方向的位移会形成重叠的FVG(价格波动幅度曲线),从而在买卖压力之间建立暂时的平衡。在此阶段,价格通常会在区间的两端之间震荡,以期解决失衡问题。这种情况为交易者提供了潜在的趋势反转区域,因为价格正在寻求建立新的平衡,同时也提供了需要关注的关键突破位。
信息通信技术(ICT)交易流程遵循一定的结构化步骤,但交易者将其视为一种自由裁量框架,而非僵化的规则。它融合了系统性的市场解读、判断力、背景信息和经验。其目标是从高时间框架的偏好到精确的执行区域,构建一个连贯的逻辑框架。
交易者首先分析周线、日线和四小时图的结构,以确定当前趋势、关键波动点和主要流动性池。这一步骤可以判断市场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并突出流动性最相关的消耗点。
2.流动性和结构水平的评估
交易者会识别买方和卖方流动性,包括价格高点/低点相等、明显的止损聚集点和主要波动点。诸如BOS、CHOCH和MSS之类的结构性指标可以帮助交易者判断动能是否依然存在或正在发生变化。
3.找出失衡之处和制度足迹
公允价值缺口、订单阻塞、减持阻塞和订单置换,都能提供机构订单可能所在位置的线索。交易员会研究价格在这些价位附近的反应,以了解精明资金是在增持、减持还是平仓。
4.评估会话时间和波动窗口
“杀伤区”能够筛选出交易活跃度较高的时期,从而帮助交易者判断流动性可能被吸收的时机。这种时机因素提供了纯粹的图表形态无法提供的背景信息。
5.构建方向性叙事
交易者综合考虑结构性偏好、流动性目标、市场失衡和时机选择,从而形成对价格未来走势的整体判断。这种分析方法能够引导市场预期,而无需强迫交易者做出机械式的决策。
6.确定潜在执行区域
诸如回调至订单块、FVG成交或OTE区域等区域,通常与动能可能恢复的点位相吻合。交易者利用这些区域的汇合点,而非单一信号,来细化这些区域。
7.回顾、调整和重新评估
随着价格走势,交易员会重新评估市场结构、流动性和市场变动。信息通信技术交易依赖于积极的解读,因此其过程保持灵活而非固定不变。
信息通信技术(ICT)交易面临诸多实际挑战,因为它要求交易者具备强大的图表解读能力和对市场背景的良好把握。交易者常常觉得这种方法对精神要求很高,尤其是在市场快速波动或出现相互矛盾的信号时。主要挑战包括:
信息通信技术交易为价格分析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但交易者也需要考虑其明显的局限性。该框架能够详细展现机构行为,但要始终如一地应用仍然具有挑战性。
理解信息通信技术(ICT)概念能为交易者提供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来解读流动性、结构和机构订单流在不同时间框架下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用于理解价格为何会瞄准特定水平、动量转变如何形成以及失衡如何影响未来的走势。研究这些要素的交易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市场波动背后的逻辑,而不仅仅依赖指标。
如果您想运用这些交易技巧,可以考虑开设一个 FXOpen 账户,享受低至 0.0 点的点差和低至每手 1.50 美元的佣金。
ICT(内圈交易)概念是一组价格行为分析工具,旨在解读市场中的机构行为。它们侧重于流动性、结构性转变、失衡以及交易时段。交易者利用这些工具分析价格的下一步走势、哪些价位具有重要意义,以及动量如何随时间变化。
信息通信技术(ICT)的主要概念包括市场结构(BOS、CHOCH、MSS)、流动性池和流动性抢占、订单块、公允价值缺口、置换、最优交易入场点和死亡区。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一个框架,用于解释机构订单流如何驱动扩张、回调和反转阶段。
交易中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指的是内圈交易法,这是迈克尔·J·赫德尔斯顿(Michael J. Huddleston)开发的一种交易方法,旨在使小型交易者的行为与机构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保持一致。它利用特定的市场现象,例如订单块和流动性模式,来分析价格走势,并构建具有机构洞察力的交易策略。
信息通信技术交易是指运用流动性目标、结构性断裂、位移和失衡等机构订单流原则来分析市场。交易者运用这些理念来理解价格走势、趋势发展以及市场情绪何时转变。这种方法侧重于解读原始价格行为,而非依赖指标。
内圈交易策略是一种结构化的价格分析方法,它通过流动性、结构、不平衡和时机来反映机构交易者与市场的互动方式。该策略评估哪些流动性池可能成为目标,哪些不平衡尚未被填补,结构转变如何展开,以及哪些交易时段会引入波动性。
比较ICT(内圈交易)和SMC(聪明资金概念)颇具挑战性,因为ICT本质上是SMC的一个子集。SMC更全面地概述了机构资金如何影响市场,而ICT则提供了更具体的技巧和术语,例如诱导和置换。
本文仅代表FXOpen品牌下各公司的观点,不应被视为对FXOpen品牌下各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要约、招揽或推荐,亦不应被视为财务建议。